🏫统计建模的三大学派: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与机器学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comment

学派总览

在现代统计与数据科学领域,主流建模思想大致分为三大学派:频率学派(Frequentist)、贝叶斯学派(Bayesian)和机器学习学派(Machine Learning)。三者有各自的理论基础与适用场景。

频率学派(Frequentist)

基本思想
概率等于大量重复实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参数被视为固定的未知量,数据是观测的随机变量。
方法特点
  • 不引入主观信念和先验知识
  • 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推断参数
  • 强调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客观性
工具与应用
统计工具箱中许多最著名的工具,例如p值置信区间,都源自频率统计。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更客观的方法,非常适合用于分析实验数据。
实际例子
例如抛一枚硬币无数次,正面朝上的比例就是其概率。研究中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属于此范畴。

贝叶斯学派(Bayesian)

基本思想
概率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既可以基于客观数据,也可以结合主观信念。参数本身也是随机变量,可以通过概率分布描述。
方法特点
  • 明确引入先验知识(Prior)
  • 使用贝叶斯公式结合新数据修正原有认知,形成后验分布(Posterior)
  • 允许推断过程不断动态更新
工具与应用
贝叶斯统计被认为更灵活、适应性更强,因为它允许纳入先前的知识和信念,并可以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更新。这使得它非常适合需要纳入主观信息或随着新数据出现而动态修正预测的情况。
实际例子
如对新药疗效的认知,会基于既往研究(先验)加上新试验结果,形成不断修正的概率判断。A/B测试中的贝叶斯方法也很常见。

机器学习学派(Machine Learning)

基本思想
不太关注概率的严格解释,更强调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准确率。重视算法自动从数据中学习规律。
方法特点
  • 以预测效果为核心
  • 强调数据驱动和模型优化
  • 既有受频率学派影响的算法,也有贝叶斯流派的模型
工具与应用
机器学习学派的特点是专注于开发算法和计算工具,用于自动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并基于这些模式进行预测。这种学派强调实用性和数据驱动,严谨性较低。方法的评估标准,是对测试数据集的预测效果,而不是其理论属性。近年来,这一学派的一部分被重新命名为人工智能(AI)
实际例子
训练神经网络识别图片中的猫狗时,只关注最终的准确率,参数本身的统计解释并不重要。

主要区别总结

学派
概率定义
参数视角
推断方式
先验知识
典型应用
频率学派
长期频率
固定未知值
置信区间、假设检验
不考虑
传统统计推断、医学
贝叶斯学派
主观信念
随机变量
后验分布、贝叶斯定理
明确引入
动态建模、小样本场景
机器学习
不强调/混合
任意
预测为主
一般不考虑
图像识别、预测任务

学习建议

  • 选择方法时,如果追求科学推断的严谨性,频率学派是基础。
  • 如果样本较少或有丰富的先验信息,贝叶斯方法更灵活。
  • 面对大数据与实际工程问题,机器学习思路通常更高效。
  • 建议全面了解三大流派,实际中可以灵活结合,提升建模思维。

写在最后
理解统计学三大学派的基本逻辑,有助于我们根据不同数据与问题背景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建模的目的不是炫技,而是更好地认知世界、做出决策。
Prev
频率表、比例表与列联表
Next
Cohort study VS Case-control
Loading...
Article List
Evan の Logbook
✨ Updates
🎨 Style Guide
🧠 Creative Resources
🗒️ Mind Notes
🧭 Knowbase
📘 SOPs
🩺 Medical Research
🛠️ Tech Chronicles
💰 Fortune Blueprint
📈 R Visionary
📊 Statistics
🖼️ BioVis